歼-10C的绝招,可不是单纯的火力猛击,而是一招融合预警机、电战机和战斗机合作的“组合拳头”。演习的细节摆明了:空警-500远程瞄准歼-20的方位,用数据链实时引导歼-10C发射PL-15导弹;歼-16D则全程打出电磁“迷雾”,为战机“罩住”了反击的通路。这个“A射B导”的战术套路——导弹在最后阶段才开启自主制导,完全躲开了歼-20电子对抗的“陷阱”。
更关键的是,整个体系的作战方式,巧妙弥补了技术上的差距。歼-10C虽然算得上四代半,但配备了KLJ-7A氮化镓雷达,对常规目标的探测距离达到了240公里,挂载的PL-15导弹射程也远远超过了美军目前服役的AIM-120D。要知道,这些性能在配合以预警机当“大脑”、电战机做“盾牌”的网络结构中,单凭一架飞机的优势就能变成整个体系的强大助力,短板也变得无关紧要。
千余架战机迎来“第二春”,五大战区的实战考验频频上演
如今,解放军五大战区都配备了歼-20隐身战机,不过,现役的歼-10C、歼-11B等非隐身型号的飞机,仍然是主要力量。对于“第五代战机碾压第四代”的既有观念,中国空军决定通过系统化的作战方案,重新调整战力的平衡。
东部战区某旅飞行员肖楠在操演结束后坦率表示:“没有完整的体系保护,我们根本不可能战胜歼-20。”这个场景已在五大战区频频上演——依靠预警机和电子战机的协同支援,常规的战机不断琢磨反隐身技巧,就连还会模拟应对印度即将引进的苏-57以及俄制S-400防空系统,训练的那叫一个刻苦。
为了充分发挥老旧装备的潜能,空军也在同步推动“硬件重振计划”——把600多架歼-11B等四代战机升级换装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,水平一下子提升到了“四代半”的水平;而那些退役的歼-6战机,则被改装成无人机,可以挂载250公斤的航弹或者电子吊舱,战时用“蜂群作战”模式来耗尽敌方的防空火力,效果可不一般。
打破美军的神话:未来空战的绝佳答案或许就在这里?
这次较量的背后含义其实在于打破了“唯代差论”的军备比拼思路。美军的F-22、F-35一直靠隐身技术的优势搞“开门打战”,但中国空军用事实证明:以预警机为核心、电子战机为利刃、多型号战机共同协作打造的“空战体系”,完全能把隐身战机拉入被动耗敌的局面。
这个打法一出来,就在全世界的防务格局上引起了不小的风波。巴基斯坦空军的歼-10CE曾经用类似的体系击落过印度的“阵风”战机;而对于台海局势,解放军东部战区把歼-20、空警-500,再加上歼-16D,组合成个“踹门组”,对台军的F-16V形成一种“看得见打不过,但那看不见的,反而更让人绝望”的压制形势。
就像美媒《军事观察》分析的那样,中国空军正借助“低花费体系赋能”来打破“高昂隐身技术”的神话。这个办法不仅给成百上千的老旧战机注入了新的活力,也为大国竞争提供了一种具有策略性价比的破局之道。
深圳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