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鸟依恋旧林,鱼思念故渊;树木高耸千丈,落叶总是归根。”每一个生命,无论大小,都对家乡有着深深的眷恋,人类尤为如此,尤其是中国人。这种情感不仅根植于心,且与文化、家族、历史息息相关,影响着我们的一生。
建国后,由于两岸禁通,很多家庭面临着长期的分离。许多人终其一生未能与亲人团聚,而也有幸运的人,在病痛缠身之际,终于等到了与久别重逢的时刻。台湾与大陆的隔阂,犹如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,但有些人,即便身患重病,依然坚持着那份对故土和亲人的执着与渴望。
1948年10月27日,蒋经国的三儿子蒋孝勇在上海的一家医院诞生。这个从小聪慧的孩子,聪明且懂事,常常在祖父蒋介石面前表现得格外乖巧,赢得了长辈的青睐。与两个哥哥相比,他似乎更加得到祖父和父亲的喜爱。
展开剩余81%蒋介石不仅将蒋孝勇视为家庭中的“开心果”,更在他身上寄予厚望。蒋介石亲自指导蒋孝勇读书,倾尽心血进行培养。他曾经带着蒋孝勇一起到日月潭的行馆,进行私塾式的教育,亲自教导蒋孝勇《四书》。蒋孝勇回忆道:
“那时,我大概是小学六年级,祖父亲自带我到日月潭的行馆,他一对一地教我四书,一句一句地讲解。他让我先背诵,然后详细讲解每句话的意思。”
蒋介石一心想让后代继承中国传统文化,尤其是阳明哲学和四书,但由于忙于政务,他无法时刻陪伴在孙子身边。因此,蒋孝勇13岁时,蒋介石特意请来了中文秘书秦孝仪来教授蒋孝勇《论语》。
然而,秦孝仪的乡音浓重,蒋孝勇曾一度为此犯了个笑话:
“秦先生上课时总提到孔子的‘名’弟子,我当时满脑子想着,怎么老讲这些有名的弟子呢?直到快课程结束时,我才明白,原来秦先生讲的是孔子的‘门’弟子!”
1964年,16岁的蒋孝勇完成初中学业,进入师大附中读高中。然而,他很快发现这所学校与自己的兴趣格格不入,尤其在接触了一节课后,他立刻向父亲表示不想继续念下去,表示要进入军校。
蒋经国在安排下,蒋孝勇顺利进入了‘陆军军官学校预备班’,这一决定让蒋介石非常高兴。老蒋十分希望孙辈们能从军,但蒋孝勇的两个哥哥先后中途辍学,使得蒋介石更加看重蒋孝勇。
蒋孝勇在军校生活一帆风顺,并顺利转为陆军官校正期生。但意外很快降临。在一次夜间训练时,蒋孝勇不小心扭伤了脚踝,导致他无法继续训练。蒋经国聘请了美国军医进行手术,但术后蒋孝勇的恢复情况不理想,最终不得不进行第二次手术。
蒋介石闻讯后,写给蒋孝勇一封充满关怀的慰问信:
“勇孙,如果你的足疾长期得不到治愈,恐怕很难成为一个健全的军人,这是我多年来最大的忧虑。既然如此,记得听从医生的建议,不要勉强自己‘装作好汉’。”
几个月后,蒋孝勇的脚伤有所好转,但由于长期落下的课程,他最终在军校第三年时选择转学到台大政治系继续深造。
1972年,蒋孝勇大学毕业后,与相识多年的方智怡结婚,安定下来。他们选择了阳明山作为新家的栖息地。然而,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职业选择。蒋经国希望儿子能进入政界,但蒋孝勇对政治并不感兴趣,更愿意进入商界追求自己的一番事业。
蒋孝勇终于向父亲坦白了自己的决定:“我想做生意,不想从政。”蒋经国一时难以接受,质问道:“你为什么选择从商?当初你在台大学政治,不是浪费了吗?”这番话让两人之间产生了深深的隔阂,蒋孝勇开始避免与父亲面对面交谈,尽管他总是想要解释,但每次站到父亲的房间门口,心中的话语始终说不出口。直到经过一段时间,蒋经国最终选择了妥协。他请身边的俞国华作为说客,劝说蒋孝勇将商业的梦想转向党营企业。
蒋孝勇进入商界后,很快便展现出卓越的领导能力。不到30岁,他就成为中兴电工的总经理。中兴电工在蒋孝勇的带领下,营业额逐年攀升,最终达到了年盈余六亿的规模。
然而,随着事业的成功,蒋经国的健康却日渐衰退。蒋孝勇作为父亲的得力助手,始终细心照料着父亲,逐渐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责任。
在1980年代初,蒋经国曾对蒋孝勇意味深长地说:“你已经很成熟了,未来的路由你自己决定。政治是一条艰难的路,不必勉强自己。”蒋孝勇毫不犹豫地回答:“我这辈子,不做公务员,也不做党工。”
1988年,蒋经国因病去世。此时,蒋孝勇开始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,计划前往美国。然而,由于手续繁琐,他最终选择了移民加拿大。
1996年3月8日,蒋孝勇与家人飞往加拿大。临行前,他特别挑选了一套明式家具,妻子方智怡疑惑地问道:“连房子还没买,怎么就先买家具了?”蒋孝勇笑着回答:“我即使身在海外,依然是中国人,住的地方当然要用中国的家具。”
出发前,他还带着孩子们去士林官邸向宋美龄辞别,宋美龄叮嘱道:“你们出去,记得两件事,第一,不要忘记你们姓蒋;第二,不要忘记你们是中国人。”
发布于:天津市深圳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